必威体育

图片

首页 >> 体育营销观察 >> 2022年7月 -> 正文

【学术前沿】“双碳”目标下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机理与升级策略(上)

  摘要:“双碳”目标下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在宏观层面,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中观层面,促进体育产业低碳转型发展;在微观层面,推进体育消费低碳发展。“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围绕生态效益优先目标,迈向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挥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优化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建筑、场馆服务、体育制造等业态低碳发展。“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应围绕生态优先,构建体育产业结构生态化系统;机制创新,创新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机制;供需对接,打造低碳体育产业结构与培育低碳体育消费;政策引领,制定低碳体育产业结构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作。所谓“双碳”目标是指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给经济社会带来系统性变革,也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较为深刻的影响。就体育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而言,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代体育产业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的业态,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也表现出新的特征,突破了以体育服务业快速发展代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单一衡量标准,反映在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协调推进、体育优势产业以及重点业态快速发展等多方面。“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是推进体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体育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引导大众低碳体育消费的有力抓手,能够为新发展阶段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学界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实证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长江经济带数据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关系;二是,从理论层面探究“双碳”目标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如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双碳”背景下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整体而言,实证层面研究较多,理论层面探析较少。

  目前,体育领域涉及低碳发展的相关研究以理论层面的分析较多。如探析体育活动中碳足迹研究进展、探析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等。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作为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界关于“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与碳减排、低碳发展等相关研究涉及较少,这为本研究开展提供了可以拓展的空间。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双碳”目标,分析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意义、内在机理以及升级策略,以期为新时期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提供动力,为体育产业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提供支撑。

  1 “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意义

  1.1 宏观层面: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体育产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推进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产业经济学视角而言,产业结构发挥促进作用、防止阻碍作用的唯一途径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发展。新时代体育产业不仅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向好、体育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体育产业将迎来广阔发展机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将达到4%,凸显出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能够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而且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经济将是实现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抓手,而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应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体育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密集度变化、劳动对象的加工程度变化等方面,以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就“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对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变化的影响而言,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体育智能制造、体育智慧场馆、体育低碳建筑等供给增加,倒逼体育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经济社会低碳发展要求,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就“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对劳动对象的加工程度变化的影响而言,产业结构优化与演变呈现出产业的加工度不断提高与附加值不断增加的趋势。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背景下,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可大幅度提高体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体育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生产出科技含量更高、功能更齐全、服务水平更优的体育产品,体现出体育产业的加工度与附加值越来越高,体育产业结构中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为体育产业全面布局低碳发展提供契机,也为适应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1.2 中观层面:促进体育产业低碳转型发展

  依据《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体育产业包括11个大类。按照业态类型划分,体育产业可分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两大类,其中,体育主导产业一般指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体育重点业态一般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用品销售与贸易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业(亦称“体育建筑业”)等。在“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现在体育产业内部业态的绿色低碳发展,也体现在体育主导产业与体育重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①就体育主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而言,以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两个业态为体育主导产业。“双碳”目标下,健身休闲业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大众日常健身活动(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进行全面绿色低碳布局、对运动项目(如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进行全面绿色低碳布局、对特色运动(如马术、击剑、高尔夫等)进行全面绿色低碳布局、促进健身休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完善绿色低碳健身休闲服务体系;壮大与健身休闲相关的体育社会组织、支持健身休闲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健身休闲市场主体;布局低碳化健身休闲基础设施、加强绿色化健身休闲设施建设、提升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制造能力等,为大众低碳健身提供物质基础。②就体育产业重点业态绿色低碳发展而言,“双碳”目标下,体育建筑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体育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就体育建筑业而言,一般意义上,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等3个阶段。体育建筑业的低碳发展可通过使用低碳材质的原材料,减少体育建材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通过科学合理规划、采用数字技术赋能,提高建筑施工效率;通过探索在建筑设计、建筑运营、能源系统等方面采取全过程综合节能方案,减少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注入活力,也为体育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就体育用品制造业而言,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在材质选取、生产设计、销售服务等全链路绿色低碳发展,如在材质选取方面,选用低碳排放量、可循环利用、天然染料染色的材质;在生产设计方面,升级改造工厂车间装备,布局智能化生产设备,提高柔性化生产能力,降低在生产、加工、组装、设计等环节的碳排放;在销售服务方面,探索体育新零售模式,加强体育供需对接,提高库存周转率,增强精准化供给能力,优化供应链,以减少物流环节的碳排放。

  1.3 微观层面: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发展

  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互动关系本质上是供给与需求的互动关系,即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大众体育产品与服务;通过培育大众体育消费,提升大众体育消费水平。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争论的重要问题。从萨伊定律提出供给创造需求,到凯恩斯经济学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再到里根为代表的西方供给学派强调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供给侧”,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尚未达成理论共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别于西方供给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框架范式,强调既关注供给又重视需求、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重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就供需视角而言,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落脚点应是满足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以提供低碳体育产品与服务为方向,以低碳体育供给促进大众对低碳消费的需求,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发展。“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可从推动实物型体育消费低碳发展、观赏型体育消费低碳发展、参与型体育消费低碳发展等方面,促进体育消费全面低碳发展。①就“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实物型体育消费低碳发展的影响而言,通过在供给端发展智能制造、节能减排生产、选择低碳材质面料,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体育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产出低碳体育服装、鞋帽、器材等,促进需求端的实物型体育消费低碳化发展。②就“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观赏型体育消费低碳发展的影响而言,通过在供给端发展智慧体育场馆,发挥5G、人工智能、VR/AR等新型数字技术优势,升级场馆能源系统,在提升大众观赏体验的同时,减少场馆运营的碳排放,促进需求端的观赏型体育消费低碳化发展。③就“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对推动参与型体育消费低碳发展的影响而言。通过在供给端探索发展低碳健身休闲产业,制定相关标准、培育典型案例、推进试点工程等,打造低碳健身休闲示范区、新样板,促进需求端的参与型体育消费低碳发展。

  2 “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机理

  “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应围绕生态效益优先目标,推进体育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发挥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进而优化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内部业态低碳发展,进而形成以低碳发展为基本遵循的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内在机理。

  2.1 围绕一个目标:生态效益优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即体现在拉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等方面)、社会效益(即体现在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满足大众体育需要等方面)和生态效益(即体现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体育产业生态效益的提出初衷是为了在体育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避免过分追求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体育产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系统及其变化引起的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善。就产业生态化理论视角而言,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动力。一般而言,产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和绿色两个方面,这与产业生态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评价标准相吻合。一方面,产业结构软化是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的投入减少,科学技术的投入增加,体现在体育产业发展的硬资源(如能源、土地等)的作用相对降低,软资源(如信息、科技)的作用相对增强,使体育产业发展因物质消耗大幅度降低而提高产业的生态效率。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绿化是指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体现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减少污染与废物排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体育产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突出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2.2 迈向两个方向: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就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视角而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因此,在“双碳”目标引致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背景下,需要体育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

  2.2.1 以低碳为导向,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相关产业之间协调能力不断加强的过程。“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应以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低碳发展为导向。①以低碳为导向,促进体育产业内部业态之间素质的协调。通过推进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的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业生产与运输的碳排放,促进体育产业各业态低碳发展。②以低碳为导向,促进体育产业内部业态之间联系方式的协调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影响下,体育产业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在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在投入产出联系基础上的相互服务和促进,即体育建筑业的低碳发展能够为体育场馆服务低碳发展提供基础,体育用品制造业低碳发展能够为健身设施低碳化布局提供基础。③以低碳为导向,促进体育产业内部业态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内部业态应注重体育服务业低碳发展与体育制造业低碳发展之间的协调、健身休闲业低碳发展与竞赛表演业低碳发展之间的协调等,促进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之间更合理分布。④以低碳为导向,促进体育产业内部业态之间供需关系的协调。“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应以引导需求端低碳发展为导向,体育消费低碳发展应以适应体育供给结构变化为导向,形成体育供给端与需求端互动对接、全面低碳发展。

  2.2.2 以低碳为导向,促进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主要表现在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技术集约化、知识化、服务化等方面。需要摆脱传统粗放发展模式,推动体育产业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实现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体现在体育制造业由低端化、低层次向中高端转化,体育建筑由传统钢架结构材质向重量轻、强度高的节能环保绿色建材转化;体育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体现在体育智能制造、体育用品新零售、智慧体育场馆等新形态将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体育产业结构技术集约化体现在,现阶段新型数字技术加速向体育实体经济渗透,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体育产业领域,为体育市场主体集约化发展夯实基础;体育产业结构知识化体现在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培养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能够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带来新的理念与新的方向;体育产业结构服务化体现在随着高端体育制造业与现代体育服务业融合加快,体育制造业有向服务化发展趋势,这一定程度上为体育产业整体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2.3 发挥三个效应: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

  扩散效应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产业扩散效应是指某一产业部门增长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等3个方面。“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可有效发挥体育产业的扩散效应。

  2.3.1 促进体育产业内部业态低碳发展,发挥回顾效应

  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向自己供应投入品的部门产生的影响。“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供应绿色低碳的投入品。①体育制造业低碳发展,将会对体育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投入品产生新的要求,通过使用低耗能的体育器材设施,减少工程生产制造的碳排放;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体育服装材质,提高体育服装制造与装备的环保等级以及循环利用率。②体育建筑业低碳发展,将会对能源系统、建筑用材、土地利用规划等投入品供给产生新的要求,通过按照《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绿色建造的工程策划全过程,即需要对场地、建筑空间、建筑设备进行全面统筹;融入绿色建造的工程设计全过程,即需要对建筑布局、场地环境、交通组织进行合理设计;融入绿色建造的施工全过程,即需要运用信息化技术组织绿色施工,提高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水平;融入绿色建造的交付全过程,即采用数字化交付,提高交付效率。③场馆服务业低碳发展,将会对赛前的赛事筹备、赛中的赛事呈现、赛后的场馆综合利用产生较大影响,倒逼投入品的供应部门转变发展方式与供应模式,产生积极的回顾效应。

  2.3.2 促进体育产业整体低碳发展,发挥旁侧效应

  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发展会对周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构成了一个以主导部门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体系。“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低碳发展能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发挥旁侧效应。一方面,就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而言。在体育产业迈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可为低碳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并有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如发挥大型体育赛事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特点,加快布局体育赛事低碳化发展,可为城市低碳发展带来正向引导效应。另一方面,就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而言。体育产业低碳发展能够发挥多业态作用,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低碳体育产品与服务,可有效引导大众践行绿色低碳体育消费理念;体育产业低碳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可有效引导与培育低碳体育相关人才。整体而言,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所产生的旁侧效应能够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注入活力。

  2.3.3 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应用,发挥前向效应

  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发展会引致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出现,进而提高本体产业供给质量,促进前向关联产业发展。“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前向效应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等的应用,提高体育产业的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①就新技术出现对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影响而言,通过主动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深层次布局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同时加强碳捕集与利用等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加强体育企业碳排放监控,降低体育企业的绿色溢价。②就新材料出现对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影响而言,通过加大对体育建筑新材料、体育用品制造新材料等应用,为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提供基础。如采用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发挥其自重轻、强度高、耐磨耐擦、耐腐蚀、耐高温、透光性佳、可循环使用等特点和优势,为体育场馆与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提供基础;采用聚乳酸纤维、生物基材料等,发挥其易降解、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和优势,为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低碳发展提供基础。③就新能源出现对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影响而言,通过加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对新型能源技术的应用,提高体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如2020年北京冬奥会建立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建立跨区域绿色交易机制,为大型体育赛事低碳发展提供样板。

  2.4 优化四个对象: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等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因此,就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角度而言,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的优化。

  2.4.1 体育产业供给结构低碳化

  体育产业的供给结构是指在一定价格条件下,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体育产业各业态之间的供应的比例,以及以这种供应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供给结构优化应体现在使用绿色低碳原材料、加大碳管理人员培养、推动数据要素供给等方面,产业链上游的供应端注重低碳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体育要素供给在体育产业各业态发展过程中占据绝对地位。①依托地域自然资源禀赋,加大使用绿色低碳原材料,促进体育产业供给结构的低碳化。自然资源作为运动项目产业、体育赛事产业、健身休闲活动等发展的物质载体,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能够以生态环保为抓手,提高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山地湖泊、水域河流等自然资源利用率,更好发挥体育产业的生态效益;自然资源也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等发展的物质载体,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为绿色低碳体育产品与服务提供基础。②依托劳动力要素,加大体育市场碳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促进体育产业供给结构的低碳化。体育市场人力资源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体育产业低碳发展需要体育产业人才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即通过加强政校企合作,培养与体育领域相关的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管理师等,提升对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健身休闲等低碳管理水平,增强对各类体育市场主体的碳排放监测与管理,探索形成以碳排放为价格信号的体育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体育市场低碳化供给,进而优化体育产业供给结构。③依托数据要素,加大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促进体育产业供给结构的低碳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有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趋势。而体育产业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推进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可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即体现在通过新型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发展,发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体育产业各业态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使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更精准、更高效、更便捷。总体而言,“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会对供给端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数据资源等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体育产业供给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2.4.2 体育产业需求结构低碳化

  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政府、企业或个人所能承担的对各产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比例,以及以这种需求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需求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大众对绿色低碳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集中反映在低碳体育消费的增加,倒逼体育产业需求结构的优化升级。低碳消费模式的宗旨是人文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气候,主张适度消费、低碳化消费,提倡消费者以低碳产品与服务的购买、使用、处置为主,并将消费行为进一步法治化和规范化。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一般包括实物型、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等3种类型。以体育消费的类型为划分标准,低碳体育消费是以“低碳”为导向,涵盖实物型低碳体育消费(如购买环保体育服装、器材等)、参与型低碳体育消费(如参与健身休闲、体育培训活动等)、观赏型低碳体育消费(如观赏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等),属于典型的节约型消费。就供需视角而言,低碳体育消费是低碳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低碳体育需求的强弱决定着低碳体育消费的水平。“双碳”目标下,大众参与低碳体育消费可为低碳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有利契机。如大众进行实物型低碳体育消费,可为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业低碳发展提供动力;大众进行观赏型体育消费,可为体育赛事、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业低碳发展提供动力;大众进行参与型体育消费,可为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服务业低碳发展提供动力。总体而言,体育产业需求结构的低碳化发展是以大众低碳体育消费为导向,体育消费者通过在实物型、观赏型、参与型低碳体育消费过程中,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消费活动。“双碳”目标下,大众对绿色低碳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强,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可促进体育产业需求结构适应性调整,助力体育产业低碳发展。

  2.4.3 体育产业产值结构低碳化

  体育产业产值结构低碳化是从体育产业产值结构延伸而来。从体育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出发,体育产业产值结构是指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占比(一般指体育产业产值的外部结构)、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在体育产业中的产值占比(一般指体育产业产值的内部结构)。“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产值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水平达到一定比值,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全面深刻系统性变革。在厘清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体育产业产值结构低碳化包括体育产业产值的外部结构低碳化与产值的内部结构低碳化两部分。其中,体育产业产值的外部结构低碳化是指体育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绿色低碳体育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占GDP的比值;体育产业产值的内部结构低碳化是指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绿色低碳体育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占体育产业总产值的比值。一方面,就体育产业产值的外部结构低碳化而言,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0735亿元,而同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4945亿元、40628亿元;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左右,而同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43%、4.01%。由此可见,体育产业产值的外部结构相对较薄弱。需要发挥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的优势,顺应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2035年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推动“体育+”,即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体育产业的发展效益;推动“+体育”,即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动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体育产业的发展效能,推动体育产业整体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促进体育产业产值的外部结构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就体育产业产值的内部结构低碳化而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以体育服务业为主的9个业态(包括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等)总规模及其在体育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相对较低,而体育用品制造业总规模及其在体育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相对偏高。由此可见,体育产业产值的内部结构相对不合理。需要发挥体育产业具有多业态的特征,加快推进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贸易等业态的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体育主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制造业协调绿色低碳发展,以促进体育产业产值的内部结构优化。

  2.4.4 体育产业就业结构低碳化

  体育产业吸纳就业状况是其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衡量指标。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也将呈现递增态势。《“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2019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05.1万人,到2025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可见,“十四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就产业结构的特征而言,体育产业就业结构优化是指体育产业整体吸纳就业人数在国民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一般指体育产业就业的外部结构)、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吸纳就业人数在体育产业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一般指体育产业就业的内部结构)。所谓绿色就业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可以减轻环境影响并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因此,体育产业就业结构低碳化也包括体育产业就业的外部结构低碳化与就业的内部结构低碳化两部分。其中,体育产业就业的外部结构低碳化是指体育产业提供绿色低碳就业岗位在整个国民总就业中的占比;体育产业就业的内部结构低碳化是指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提供绿色低碳就业岗位在体育产业吸纳总就业中的占比。体育产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可吸纳社会劳动力绿色就业。一方面,就体育产业就业的外部结构低碳化发展而言,随着体育产业总量和规模的扩大,体育市场主体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增多为吸纳体育就业提供了基础。“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提供绿色低碳就业岗位,本质上要求多元体育市场主体(包括体育中小微企业、体育大型龙头企业等)在生产、加工、制造、运营等环节绿色低碳发展,进而提升吸纳绿色就业能力,优化体育产业就业的外部结构。另一方面,就体育产业就业的内部结构低碳化发展而言,一般而言,体育产业就业的内部结构低碳化发展是由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低碳化发展所决定。需要发挥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发挥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体育产业结构中规模最大业态的引导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内部业态的低碳发展,进而起到吸纳绿色就业的作用。随着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的快速发展,可通过吸纳善经营、管理与营销等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带动体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2.5 发展五个业态: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建筑、场馆服务、体育制造

  “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低碳发展要求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也应低碳发展。依据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的总体特征与发展态势,亟待推进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业态低碳发展,以适应“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

  2.5.1 健身休闲业低碳发展

  健身休闲业是体育产业的一个主导产业,《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健身休闲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为“双碳”目标下健身休闲业低碳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也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基础。①完善低碳健身休闲服务体系。通过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健身活动;通过以运动项目产业低碳发展为核心,加快发展冰雪、山地、水上等户外运动项目;通过以大众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极限运动、击剑等特色运动;通过以产业融合为方向,加快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通过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互联网+健身休闲”。②培育低碳健身休闲市场主体。通过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对健身休闲企业低碳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大债券市场对健身休闲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绿色金融与健身休闲企业融合等,为健身休闲企业低碳发展提供良好环境。③加强健身休闲设施与器材装备低碳发展。通过推进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可穿戴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低碳化发展,提升健身休闲设施装备制造能力。④培育健身休闲低碳消费。通过制定与完善健身休闲低碳消费政策、挖掘大众健身休闲低碳消费潜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健身休闲低碳消费环境,为大众参与健身休闲低碳消费提供基础。《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通过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推进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等,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如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运动慢跑道、休闲骑行道、滨江亲水步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同时对慢行系统进行整合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慢行道6600km,满足广大市民绿色出行、休闲健身的多样化需求,为健身休闲业低碳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5.2 竞赛表演业低碳发展

  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另一个主导产业,《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竞赛表演业总规模达到2万亿元,为“双碳”目标下竞赛表演业低碳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也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坚实基础。①完善低碳赛事体系。通过发展群众基础好、社会关注度高的职业体育赛事,把低碳理念融入到体育赛前筹备、赛中运行、赛后多功能利用等全过程,以低碳赛事为依托,提高赛事综合运行效能;通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以北京冬奥会践行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标准为目标,推广低碳办赛经验,为国内其他相关赛事低碳发展提供样板;通过扶持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广的业余体育赛事发展,加大低碳体育赛事的宣传推广力度;以“三亿人上冰雪”为契机,推动冰雪赛事低碳发展。②壮大体育赛事市场主体。通过制定利好政策,支持体育赛事运营企业低碳发展;采用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体育赛事低碳发展水平;培育低碳体育赛事消费环境,创造良好的低碳体育消费氛围。③优化低碳体育赛事布局。通过根据地域资源禀赋,发展适宜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体育赛事活动;根据地域不同运动项目的发展基础,发展适宜于大众不同参赛与观赏需要的低碳体育赛事。④创新低碳体育赛事发展环境。通过持续推进体育赛事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对低碳体育赛事的监管与服务;探索将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用于支持体育赛事低碳发展,拓展低碳体育赛事的投融资模式,为企业组织开展低碳体育赛事活动提供良好环境。

  2.5.3 体育建筑业低碳发展

  建筑业是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8.8%,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9%。就《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的划分标准而言,体育建筑业又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业,包括体育场馆建筑和装饰装修、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和安装两个子业态。当前,我国体育建筑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2020年体育建筑业总规模948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比重为3.5%。遵循建筑业碳排放的3个阶段(即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运行),“双碳”目标下体育建筑业低碳转型应加强在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减排。①加强体育建筑业在建材生产阶段的节能减排。通过使用新技术,提高体育建材生产加工效率;推广与使用轻质、易降解、低污染等绿色新材质,降低建材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②加强体育建筑业在建筑施工阶段的节能减排。通过合理研判不同区域体育消费需求的承载能力,合理与科学地进行规划论证,提高体育建筑的使用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数字化建筑施工,以减少工业垃圾、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碳排放。③加强体育建筑业在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减排。通过布局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的精细控制与优化运行;通过布局能源设备、优化功能系统,以采用精准供热、供水、供电等方式减少运行碳排放;通过布局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提高能源利用率,为体育建筑业低碳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体育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典型案例方面,北京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是必威体育冰球训练场馆,也是目前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体育建筑,其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制冰系统,相比传统制冷方式可节约40%以上的综合能耗,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可产生约70万kW•h的清洁电力,可满足冰上运动中心部分用电需求,有效节约能耗。随着体育产业各领域低碳发展的持续推进,超低能耗体育建筑不断涌现,体育建筑“碳中和”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5.4 体育场馆服务业低碳发展

  体育场馆服务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也是大众参与体育消费的重要基础。“双碳”目标下,体育场馆服务业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场馆在建设、运营与服务过程中,秉承低碳发展理念,为大众提供观赏体育赛事、参与体育培训与健身活动等服务。体育场馆服务业低碳发展可依托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体育公园等相关集聚区低碳发展来实现。①就体育服务综合体低碳发展而言,体育服务综合体是体育场馆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推进以运动健身、体育培训、用品销售等体育服务业发展为主,并融入健康、旅游、娱乐、商业等功能,发展适宜于老中小三代运动健身与休闲活动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逐步形成多功能、多业态、高效益的体育消费集聚地,为体育场馆服务业低碳发展提供样板。②就体育特色小镇低碳发展而言,体育特色小镇是体育场馆服务业的有力抓手,通过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其中,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小镇,应以地域资源禀赋和运动项目产业为依托,把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相结合,将体育场馆服务业低碳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推动体育场馆建设与服务更好契合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要求。③就体育公园低碳发展而言,体育公园是体育场馆服务业的承载基础,推进体育公园低碳发展是践行体育场馆服务业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在体育公园内布局低碳体育健身设施、布局低碳体育器材装备、布局低碳体育场馆(地)、布局数字化技术等,打造集自然、生态、运动于一体的体育主题公园,以更好发挥生态效益优先原则,为营造健康、绿色、低碳的体育消费空间提供基础。在体育场馆服务业低碳发展的典型案例方面,国家体育馆“鸟巢”为满足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活动需要,开展包括观众服务设施系统等37项翻新改造工程,多个细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观众区安装了不同尺寸的电子屏幕,90块中小电子屏环绕看台区域,呈现出更加清晰的观演体验和观演氛围;看台集散区增设了纳滤工艺的温水直饮水机,为身处室外的观众提供温水供应;场馆外围增建无障碍坡道、更新18部无障碍电梯以及101间无障碍卫生间,营造安全、顺畅、适用的无障碍环境,开启了节能低碳、智慧化服务的全新模式

  2.5.5 体育用品制造业低碳发展

  体育用品制造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总规模达12287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比值达到44.9%。“双碳”目标下,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全面低碳发展,应体现在由传统体育制造向绿色体育制造转化,以期为体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基础。①完善体育用品绿色制造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积极适应“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系统性变革的内在要求,对现有的体育用品制造标准进行修改与完善,按照绿色可持续原则,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施低碳标准管理,制定国内绿色体育制造标准,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绿色制造标准。②加大对体育用品绿色制造的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体育绿色制造发展,开发专门针对体育制造企业的金融信贷产品,利用风险资金、私募基金等手段创建有利于体育制造企业绿色发展的风险投资市场,同时加大金融机构对体育绿色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推进体育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③推动绿色体育零售发展。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体育零售业,催生出体育新零售模式,可通过以体育消费者为中心,构建体育新零售场景;以电商与线下实体商业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在价格、产品、销售、发货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为体育消费者提供精准化消费体验;以线上销售、门店发货、订单打通为特征,打造运营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新型模式,促进体育用品销售与贸易的低碳化发展。④探索建立体育用品绿色制造的闭环模式。绿色制造区别于传统制造模式,它是一种闭式循环的生产模式,其在传统制造流程中加入了“回收”环节。体育绿色制造需在产品设计、材质选用、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回收处理等全链路、全环节进行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闭环模式。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典型案例方面,近年来安踏集团通过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开发与推广环境友好型产品。如加大使用可替代、易降解的生物基材料(如无氟防水面料、环保纤维面料、水性胶材料等),打造可持续的运动用品,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并通过全面融入环保理念、丰富品牌内涵,走低碳发展道路,从而在供给端引领体育用品行业低碳循环发展,在需求端引领大众绿色低碳体育消费新风尚。

  2.6 内在机理构建

  “双碳”目标将对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不断涌现,体育产业结构呈现出较丰富的发展内涵。一方面,就构成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内在机理的“目标—方向—效应—对象—业态”之间关系视角而言。上述阐释的“围绕一个目标”“迈向两个方向”“发挥三个效应”“优化四个对象”“发展五个业态”是以体育产业内部业态低碳发展为联结纽带,即发挥体育产业的生态效益目标,明确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演进方向,发挥体育产业的回顾、旁侧和前向效应,优化体育产业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建筑、场馆服务、体育制造等业态都需要以低碳发展为导向。另一方面,就构建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内在机理的视角而言,由于体育产业结构是由多个体育业态组成,“双碳”目标下应重点推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建筑、场馆服务、体育制造等业态低碳发展,优化体育产业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以发挥体育产业结构低碳发展所产生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促进体育产业内部业态之间素质的协调、联系方式的协调、相对地位的协调、供需关系的协调,使体育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进而发挥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

  (未完待续)

  来源:2022年6月7日 体育学研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