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管理学·
- 刘国永(1)机遇和挑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
国务院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目标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推进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评估,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推动全民健身与医疗、文化、旅游等行业的跨界整合、融合发展等。
- 隅人(7)让体育和体育文化活力四射
体育事业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体现并可能影响到国家宏观决策。最近,国家把全民健身列为国家战略就是突出体现。体育文化研究广博深远,涉及国家方略、民族积淀、文化传承、健益身心、心理追索、专业涵养、教育为本、草根情怀、艺术探微、国际视野等诸多方面。要依法开展体育建设、发展体育事业,把体育和体育文化上升到法律层面:要观察流变,把握趋势,占领时代制高点;立足传统,承载历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包容大千,吸纳百川,成就我们自己的强势文化;服务大局,服务众生,服务社会五位一体建设的全面推进。要从整个民族身心健康、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的大局出发,让体育事业大有作为,让体育文化大放光彩。
- 鲍婷(9)促进全民健身 建设体育强国
—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论坛暨全民健身优秀论文报告会综述
- 王永 雷燕 山鸣峰(11)重大赛事运动员国家奖励标准研究
以奥运会为例,尝试挖掘影响重大赛事国家奖励标准的因素。运用运筹学决策模型与网络层次分析法,结合全面的问卷调研,借用Superdecisions计算工具,筛选出影响奥运会国家奖励标准因素,并通过采集的数据,对各因素进行排序,尝试性地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全面的数据收集,建立一个适合我国运动员奖励的决定机制。研究得出的识别因素和排序可以为体育赛事国家奖励标准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在未来的国家奖励标准中,运动员的文化价值是亟需研究的因素之一。
- 刘永强(15)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北京部分街道社区体育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及问题,为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主要结论: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体育服务意识和认识程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各项保障措施,确保社区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整合各方人力资源,形成组织有序、运行合理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专业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姚磊(19)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分析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居村农民、游离城乡间的农民工和农业转移的准市民三类群体的“共需与差异”需求与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化供给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结论:从需求角度看,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共需型”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是三类人群均较为倾向的;具有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性质的“差异型”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既有驻村农民较倾向的需求,也有部分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向上的发展性需求;从供给角度看,政府、社会和市场等供给主体要立足三类人群的需求,发挥好各自的职责与职能。
- 黄迎乒 李鸿昕 翟昕(23)河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分析河南省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发展状况。主要结论:河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正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但仍存在诸如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组织措施不得当、场地设施不足及健身指导缺乏等问题。建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网络化、政府部门职能发挥主导性,场地设施布局彰显均衡性,服务性质明确公益性,活动项目突出群众性,受益群体凸显普惠性等。
- 夏冬 刘志敏(27)广东农村体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广东省农村体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探寻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推动全民健身发展。主要结论: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对体育锻炼功能与价值的认识、体育参与及锻炼时间、体育消费与余暇时间安排等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观问题;体育文件与条例宣传、体育组织与指导、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经济因素与文化教育等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客观问题。建议:加大宣传、完善管理、加强保障、开发传统项目、扶持体育团体等。
- 彭国强 舒盛芳(31)曼德拉体育思想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曼德拉体育思想。主要结论:反种族主义斗争是曼德拉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曼德拉体育思想在化解种族隔阂、制定体育法律法规、促进民族体育事业崛起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实践主要体现在支持“跳羚队”化解种族矛盾,举办足球世界杯促进国家崛起,热心体育公益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推行体育立法促进体育公平,承办板球世界杯使体育与政治相融合等多个方面。
- ·群众体育学·
- 卢元镇(35)全民健身文化建设刍议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全民健身文化的概念,分析推动全民健身文化建设的原因及相关举措。主要结论:全民健身文化以改善民族体质和健康为目的,以运动、娱乐、养生、保健等活动为手段,它面对全体国民,渗入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进入社会的大文化系统;休闲是全民健身文化的核心,因此要加强以休闲为核心的全民健身文化建设。建议: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建立具有本土色彩的体育休闲活动项目体系;创立全民健身文化形象为全民健身产业、消费打开局面。
- 胡富松 刘志敏(41)新时期职工体育的发展特征
采用数理统计法等调查新时期职工体育活动,总结职工体育的发展特征。主要结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增加,但马鞍形结构并未改变;缺乏体育参与意识,职工体育的自觉性、能动性特征不明显;自组织体系不健全,网络化特征尚未形成;活动内容多样化,并呈现出简单化、休闲化特征;职工体育经费来源单一、产业化进程步履维艰。
- 王海波(45)我国拓展训练研究的特征和未来走向
运用词频统计法等对近10年我国拓展训练研究论文、主题、作者及研究单位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分析。结论:从数量上看,普通期刊逐年增多,核心期刊出现波动;从主题上看,2003-2008年以“拓展训练起源、功能、价值、可行性”为中心展开,2009-2013年以“高效拓展训练课程”为中心展开;研究队伍呈现散兵状态,业余作者居多,持续的长期研究者较少;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985"、"211"高等院校研究单位较少,高职院校近年有增长之势。
- 沈震 何建东 钱红军(48)苏南地区成年人身体素质指标变化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江阴市三类成年人群监测的身体素质指标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城乡全民健身均衡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主要结论:农民在30岁以后身体平衡能力、协调性和灵敏素质方面较为欠缺;城市非体力人群在30岁以后上肢力量和弹跳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城市体力人群指标水平介于前两类人群之间,三类人群在30岁以前各项指标差距不大。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及建设,职能部门加强相关人群监测,薄弱人群加强补偿性锻炼。
- 蒋作明 曾坚萍(50)淮北市相山公园老人健身休闲行为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淮北市相山公园为例,分析了城市公园内老人的健身休闲方式、健身休闲动机和健身休闲活动类型。主要结论:多数老人每天进行2小时的健身休闲活动;动机主要为锻炼身体和放松身心;健身休闲活动类型与动机需求相一致,参与活动从高到低依次为健身、交流、静享、益智、怡情和公益活动。建议:完善管理制度、增加健身设施、进行功能区规划和举办老人群众性活动等。
- 于洋 关吉臣 张东宇(54)佳木斯快乐舞步的发展与启示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佳木斯快乐舞步发展过程、成功原因、存在问题,旨在为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结论:佳木斯快乐舞步风靡黑龙江省并已在全国普及推广;其成功得益于可操作性强、健身娱乐效果好、行政支持力度大、比赛交流方法好等因素;但存在习练者范围窄以老年妇女为主、练习广场公约粗放居民抱怨不减、乡村普及推广有待提高改善等问题。建议:政府对群众体育要给予适当人力、物力支持。
- 李英奎 何英 张杰(58)美国太极拳组织发展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2011年美国统计网公布的275个城市中注册的太极拳服务组织数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太极拳商业服务组织在美国的地区空间分布除中西部以外,其他地区呈均态化趋势;人口数量是影响组织数量的重要因素,存在“集群”化现象;组织多偏离人口集中地带,尚未拥有大都市市场;组织受众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中老年人群是美国太极拳商业服务组织的主要受众。
- 吕和武 吴贻刚(62)美国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干预及启示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学习美国应用生态模型应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政策先行为生态模型发挥作用保驾护航;依据生态模型构建我国的青少年健康行为教育体系;多层次交互协作形成干预青少年健康行为的社会网络。建议:通过生态模型的多级别干预实现我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变化,进而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宋海龙(66)上海市龙舟运动发展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上海市各区县开展的龙舟赛事进行调查分析。结论:上海市经过多面的努力,已经做成了较好的龙舟品牌赛事,但需拓展和提高龙舟赛事级别;要通过龙舟赛事,将龙舟运动及文化内涵推向世界,将中国龙舟文化元素注入上海迪斯尼。
- 辛梦霞(69)武汉东湖龙舟赛事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武汉湖龙舟赛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东湖龙舟赛事开发中有政策指导、人文地理优势、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媒体服务等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着武汉水资源破坏、龙舟运动局限性及“节令性”不利因素,提出以赛事促环保、扶持民间社团、加强商业模式的发展策略。
- 周锦锋(73)武当武术中道教内丹养生功法分析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武当武术动作要领、特点与道教内丹养生术以及三丰丹法功法进行分析。认为:武当武术中“沉肩垂肘,虚心实腹”“细长深勻,气沉丹田”“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要领、特点分别是道教内丹养生术筑基阶段炼形、炼气、炼心的整套功法的要诀。
- 杨文瑞 色音巴雅尔(77)和谐那达慕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传统那达慕的继承和发展进行研究。结论:以生态人本主义和谐观来诠释传统那达慕所固有的“崇尚英雄、恪守信义、开拓、进取、娱乐、欢聚”等积极人文精神等文化内涵,把那达慕打造成一个高度弘扬生态文明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同时提出:若说现代“奥运会”与人类“向往和平”的愿望相接和,获得了百年兴旺的发展动力,那么“那达慕”(或中华民族体育)与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相接和,将会获得永恒发展的生命力。
- 张长念 王占坤 唐闻捷(81)仡佬族舞毛龙探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的历史渊源、毛龙制作工艺、表演方法、文化象征等进行分析。认为:舞毛龙这项民族体育活动蕴涵着图腾崇拜、民间宗教和民族融合等文化元素,研究舞毛龙活动文化内涵对建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产生促进作用。
- 窦彦丽(85)石锁传承研究
采用访谈法等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的锻炼群体及传承瓶颈。主要结论:男性是石锁运动的主流人群,女性较少;中青年较多,老年人较少,工农和个体户占相当大的比例;技艺的传授和学习都是赠与式的,教者尽心、学者尽力;传承瓶颈主要为传承人和传承活动难以为继。建议通过有计划的PART模式练习,3个月可以完全掌握石锁提举,6个月掌握抛接和旋转技术,较以前盲目练习掌握进度有很大提高。
- 张长思 张长念(89)北京地区形意拳现状考察
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北京地区为视域,分析形意拳的开展情况。主要结论: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有具化文化资本、物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符合作为文化资本的条件。建议:突出文化内涵、推广兼顾传承、增加财力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能人市场等,促进形意拳的发展。
- 王晓辉 赵建波(93)中山濠头郑家拳调查
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山濠头郑家拳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探明了中山濠头郑姓家族的迁徙脉络;郑家拳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才得已成形;探明了郑家拳的拳械套路种类;郑姓族人口口相传的“饭萝五”实指郑妙允;郑妙允与濠头郑家拳的创始人有很大关系。
- ·竞技体育学·
- 张健 张建华(97)第13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研究
采用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13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项目设置、组别划分、参赛人数、奖牌归属以及地区间高校竞技实力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本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项目设置齐全,能体现出不同组别的竞技实力。奖牌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中东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专业类体育院校与综合类高校参赛成绩差异明显,部分非专业体育院校已经形成自己的优势与潜优势项目群,这些项目是他们参加重大赛事的主要得分点。
- 陈志勇 张尧(101)比利时足球青训特征研究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比利时足球青训体系建立的相关文化学特征,为我国足球青训体系的建立和改革提供借鉴。结论:比利时青训体系的建立首先借助自身的地缘优势吸取了周边国家的足球精髓,然后根据比利时的民族矛盾、语言特点、移民融入等文化特点加以融合,创新出了适合自身的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
- 李国良(105)西方体育竞技娱乐一体化现象分析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西方体育竞技娱乐一体化现象进行分析。主要结论:竞技娱乐一体化是竞技与娱乐融合共生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与娱乐社会的兴起,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共同促成了西方体育竞技娱乐一体化;西方体育竞技娱乐一体化进一步加快了体育产业与娱乐产业的融合。建议:在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市场与职业体育发展规律,还需转变观念,探索我国体育竞技娱乐一体化发展新途径。
- ·体育经济学·
- 鲍明晓(109)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意见?加快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的举措。主要结论:我国拥有极其丰富和优质的山水本底资源,体育旅游作为专项旅游和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正在成为带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建议:处理好体育旅游的公共属性和产业属性;把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供给能力;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切实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
- 冯红新(112)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我国的体育产业对总体GDP的贡献度仍然偏低,尚未能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市场供求理论视角出发,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制于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不足。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和转变体育消费观念以刺激体育消费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平衡体育公共财政投入和完善投融资机制以扩大体育市场的有效供给,实现体育消费有效需求和体育市场的有效供给的衡平,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 刘伟 赵克(116)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的底线公平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究弱势群体应有体育权利的保障的“底线公平”,并理清社会资源正确分配的价值取向问题,有助于理解并把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而探究政治伦理层面城市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王沂 汪流 陈杰(119)黄石市草根篮球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黄石市草根篮球俱乐部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主要结论,黄石市草根篮球俱乐部在组织管理上多采用会员制,学校及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是草根篮球俱乐部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比赛多以自发组织和赛会组织为主,活动经费筹集则以会员制和AA制为主要渠道,而俱乐部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章程、队徽、队服和集体活动层面。指出,场地设施不足等是困扰草根篮球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因素。构建完善的赛事体系、加强俱乐部自组织建设以及争取政府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是黄石市草根篮球俱乐部健康发展的必然策略选择。
- ·体育教育学·
- 王小艳 鞠昌华(123)雾霾情况下的体育教学研究
近年来雾霾在我国频频暴发,造成学校体育教育的环境风险。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在师生保健、学校体育场馆建设、预警与停课机制、相关科研等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提出保健教育、学校体育场馆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调节等对策建议。
- 陈万红(127)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反思
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和评析我国学校体育领域出现的“三基”教育,体质教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价值、历史局限性。主要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生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价值取向经历了从“以政治为中心”的工具价值到“以人为本”的本体价值的转变。
- 魏磊(131)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从社会学角度对学校体育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学校体育的不足之处是因文化失调而导致的社会化问题;学校体育社会化应符合社会时代背景、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被社会大众所认可、推崇、并与社会文化良好互动;社会化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动因。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途径进行分析,为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殷明舒(135)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不同阶段状况。主要结论:文化教育嬗变带来了短板效应:运动员竞技成绩提高屡遇瓶颈、运动员后续学习深造难以为继、运动员退役后处于劣势;文化教育嬗变所产生短板效应的原因:思想认识局限性、政策执行不力、考核评价机制失衡。建议:转变思想认识,构建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弱化金牌效应,强化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关注运动员终身发展,构建文化学习的激励机制等。
- 孙若海(139)高校体育安全隐患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高校体育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内容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比赛、课外体育活动三个部分。同时,对高校的体育安全事故处理和应对措施及其问题展开分析,提出高校体育安全隐患的解决途径。结论:应分别构建“‘横纵双向’的应急机制;‘多管齐下,综合防控’的有效控制机制;‘合理顶层设计,狠抓基层落实’的长效管理机制”。
- 杨玉亭 王宏(142)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
在民俗体育、社区体育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互动模型,结合互动实践法探索民俗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互动机制,以促进体育教学教改、探索相关策略和应对方案。最后根据综合分析和专家访谈相结合法,分析民俗体育教学实践与社区体育活动互动绩效,以期为高校民俗体育教改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参考。
- 袁海强(146)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思考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问题作理性探讨,在体育教学中如何选择、运用体育游戏和运用过程中所要注意的事项,以求更好地发挥体育游戏的价值和效用,为体育教学服务。
- 刘钟华(150)山东高校教师体重指数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山东高校教师的BMI指数进行收集,对当前教师肥胖等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探讨,并根据现状提出加强锻炼等措施和建议,以期对山东省高校教师的体重指数所反映出的健康问题有所改善。
- 周珂 周艳丽 Keating Xiaofen(153)美国高级体育教师教育机构认可标准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绩效评价成为了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标准的理论基础。NASPE颁布的《高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2008)》被大多数培养机构接受,它通过评价拥有硕士学位的高级体育教师的行为表现,决定是否认可体育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质量。分析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出的美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理念,以求对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有所借鉴。
- ·体育史学·
- 周亚婷(158)从先秦时期箭靶的演变看射箭文化的发展
借助文献资料和考古新发现,并以先秦时期箭靶的演变这一视角来讨论射箭文化的发展走向。研究结果认为:从先秦时期箭靶的演变来看射箭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原始射箭的巫术诅咒文化,到射箭运动中的军事实战文化;从培养射箭人才的专业技能文化,到进入射箭礼仪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历史过程。
- 张孟杰(162)我国古代蹴鞠的演变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古代蹴鞠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主要结论:古代蹴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朝代,唐宋时期发展最为兴盛蓬勃,明清时期逐渐走向了衰败,直至基本消失。
- 王天军 王志华(165)髀石游戏考论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新疆东天山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出土的儿童玩具—髀石。髀石游戏是存在于我国多民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古代游牧民族中已经广泛流行玩髀石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游戏,也反映出古代东天山地区及其整个新疆与中原地区在体育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
- 李莹 李雨衡(168)象术运动研究
古代元明清时期,西南土司统治者为了满足战争需求,进一步维护其政治地位,因地制宜的发明了土司区特有的象术运动。养象、驯象、驭象成为土司统治者颇为关注的军政大事。因此,象术运动是傣族土司独特的作战技能,在滇越土司战争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增强土司军队战斗力的军事体育技能。
- 姜喜平 宋平(172)我国短兵运动发展探析
运用文献资料对短兵运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短兵运动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击剑运动,具有浓郁的民族体育特色、鲜明的技击性、广泛的适应性,经历了形成期、停滞期、发展期3个阶段,受自身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建议:发挥政府调控职能,构建科学技术体系,纳入高校教学。
- 胡祖荣 李磊 黄卓(176)从博彩中心到休闲公园的转化—记上海跑马厅的历史变迁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旧上海跑马厅的历史变迁等问题进行分析。主要结论:跑马厅起初的功能是比较单一的体育休闲娱乐场所,但后来其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国人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呼声日益高涨,最终收回了国有,并改建成市民公益性的活动场所。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尽管中国的执政党发生了变化,政权发生了更替,但在改变跑马厅的作用与功能上,国人在意识认识上有着一致的连续性。
- 李有强(180)近代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史
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梳理和考察《大陆报》、《北华捷报》、《南华早报》、《申报》等近代中英文报刊中有关上海城市马拉松的新闻报道,描述该项赛事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结论为:近代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分为3个时期,分别由西人体育协会、马拉松促进会和虹口越野队分别主导;随着赛事中心的逐渐西移,上海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国际化程度日渐下降,从而使其失去了成为国际品牌赛事的机遇;上海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培养了王正林等一大批优秀的本土马拉松运动员,为新中国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战立富(184)国际奥委会史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等分析国际奥委会的成立起因和经过,同时对倡导者顾拜旦做出的前期努力给予肯定。描述了国际奥委会成立之初的基本概况和主要任务,旨在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国际奥委会。
- ·其他体育研究·
- 马晟 赵保强(187)体育人类学研究体系探讨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人类学的成立与研究的展开,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阐述出体育人类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模式将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文化来研究的一门学问。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旅游人类学与身体文化的理论,今后运用文化创造的视点和文化本位、文化客位研究方式是体育人类学形成自身独特研究体系的关键所在。
- 桂晓艾(191)我国体育收藏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辨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体育收藏的文化属性及当下发展困境。主要结论:当下我国体育收藏业的发展困境主要缘于对体育收藏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把握不准造成的。建议:坚持现代与传统、交换与投资、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大力促进体育收藏业健康快速发展。
- 王香洁 钟桂萍(195)体育表演舞创作探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大量优秀的体育舞蹈表演舞作品进行剖析,对其创作环节、途径与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总结相关创作经验和方法。主要结论:体育舞蹈表演舞在我国有很好的发展态势;创作过程与作品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建议:明确内涵和要求;作品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作品结构的安排要严谨清晰;兼收并蓄、灵活运用体育舞蹈各舞种;恰如其分地选用音乐;丰富舞美效果等。
- 吴琼 孔令军(199)试探野外生存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通过社会实践、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就青少年的心理、身体、社会存在感等现况,结合野外生存开展环境、开展方式及开展内容,探讨野外生存对青少年情商、智商促进作用,认为:有所启发和帮助。
- 孙德朝 孙庆祝(203)彝族体育文化符号阐释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考察现存彝民族传统体育标识。从文化符号学和身体社会学双向契合的视域来阐释这三类项目文化符号意涵,研究认为:现存三类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生产力功能,凝聚功能,生命力功能。身体社会学视域对传统体育文化符号阐释,对人类学视域下“格尔茨经典理论”检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