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管理学·
- 张洪柱?樊炳有(3)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与社会力量博弈分析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培育社会力量的发展是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关系是改革的关键所在。以博弈论分析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合作供给才能够使总的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证明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合作供给是可行的,因此,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提出促进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合作的措施。
- 赵麑(8)符号和记忆:女排精神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中国女排精神。主要结论:女排精神既是中国体育史上无可替代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符号,它已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队员在训练、比赛实践中生成与升华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爱国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和追求卓越;它具有符号象征性和历史传承性,是我国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建议:深入挖掘女排精神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价值,大力弘扬女排精神,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 郝建平(13)论全运会的品牌理念与品牌价值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全运会实施的品牌化战略,建立品牌理念与品牌评估价值,为全运会举办城市的管理运行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全运会品牌管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融合的重要体现;强化赞助全运会是提升企业品牌的良机。建议:调整与恢复“奥林匹克主义”思想体系的导向性,巩固与发展全运会的品牌形象,管理与运营城市品牌建设,进一步认识全运会品牌价值的意义、作用及实现路径。
- 张文鹏?王志斌?潘凌云,等(18)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形塑路径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形塑路径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形塑的路径是:凝聚共识,推动学校体育上升为国家战略;落实国家战略,制定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行动纲要;统一学校体育政策目标,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强学校体育政策监督,确保其落地生根;推动学校体育由政策治理为主转向为以法治规范为主;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减轻学业负担,让学校体育回归本原;讲好学校体育故事,增强学校体育政策实效。
- 高伟?曾玉华?秦海权(23)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治理研究
通过专家访谈等方法,研究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责与工作路径优化。研究认为:当前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对外具有执行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承担高校面向周边的体育类社会责任以及对外交流等职责,对内担负规划校园体育发展方向,制定校园体育重大决策,指导、协调、评价全校性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审批、管理体育类单项协会等职责;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主体多元化的现状下,高校体委工作存在着主体不清、责权不明、边界模糊等问题。建议:高校体委应遵循方案起草、审核、文件下发、实施部署、实施方案、监督、总结与存档的规范化工作路径,从而实现高校体委的标准化管理。
- 熊飞(28)体育总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探索——基于北京的实践与经验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北京体育总会在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方面的经验。研究认为: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般以联合性的体育社会组织为存在形式,促进社会组织自主发展与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是其主要功能;目前北京已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有政社分开仍未有效解决、社会化服务不突出、组织能力建设不够等。建议:正确把握与行政部门的关系、突出服务功能、推动自身改革、加大帮扶力度、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组织体系等。
- 吴义华?张文闻(33)国际体育组织的法律权能及影响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法律权能的角度研究国际体育组织在国际体育法中的角色,分析其法律意义上的功能、作用以及影响。主要结论:国际体育组织的法律权能结构包括“立法”(“造法”)权能、“执法”权能和“司法”权能,是比较完整的法律权能结构;国际体育组织的这三项法律权能决定了国际体育法的制定、执行和适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体育内部自治法律秩序;国际体育组织的法律权能一方面对传统的国际法理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也充实了现有的国际法理论体系,促进了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体育组织的发展应倚重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受到必要的国际法律规制。
- ·群众体育学·
- 王松?张凤彪(38)“健康中国”引领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路径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健康中国引领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健康中国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的终极目标、有力支撑和圆梦手段,而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基础、前端要地和强有力支撑;健康中国的部分理念能够深度影响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健康优先对体育政府组织、改革创新对体育社会组织、健康产业对体育产业、预防为主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建议:以健康中国为理念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全民健康为目标推动全民健身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推动健康产业与全民健身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
- 马彬?佟雅囡?杜长亮(42)自发性休闲体育群体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我国休闲体育群体形成、延续与解体的机制。主要结论:运动愉悦感获取是自发性休闲体育群体形成的动因;符号匹配与运动愉悦获取是自发休闲体育群体延续的驱动力;运动愉悦感沉降是其自然解体的根本原因。建议:休闲体育教育与宣传相结合,增加参与者休闲体育情感能量与符号储备;培养休闲体育群体骨干,增强群体感召力;搭建多元符号匹配的休闲体育互动平台,创设适宜互动环境。
- 程斌?高健(47)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拳种形成与命名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拳种形成及命名的影响。主要结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哲学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中华武术拳种的命名包容荟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对尚武与用武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中华武术拳种的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
- 耿献伟(51)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觉”——以江孜达玛节为例
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人们对江孜达玛节中赛马、赛牦牛、锅庄舞等传统体育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结论:群众对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位、实践缺失。建议:大力宣传;发挥各级政府的力量;与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化发展;以民族体育带动全民健身等,从而推动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提升西藏精神文明建设。
- 张江龙?陈超?徐万均,等(56)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生态研究
采用田野调查等方法对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生态进行剖析,旨在解释黔东南侗族武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研究认为:黔东南侗族的先民生存竞争激发了侗族武术的技击萌芽,黔东南侗族的祭祀活动孕育了侗族武术的套路技术,宗法制度下严格的款约和英雄崇拜造就了侗族武术文化的武德精神,明朝以来,黔东南侗族的反抗武装斗争促进了侗族武术文化的繁荣。
- ·竞技体育学·
- 张帆?王长生?王竹影(61)新常态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建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1234”教育路径,即一个理念:树立“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夺标”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两种联动:使文化教学与运动训练良性联动,文化教师与运动教练良性联动;三类体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及实施体系;四项建设: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培养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旨在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 李文超(67)复合型教练团队组建要素研究
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复合型教练团队组建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复合型教练团队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科研团队进入训练全过程的需要;其中团队的目标、成员、定位、职权、创新意识、项目趋势变化的掌控、团队的文化传承与动力机制是复合型团队组建的主要要素,了解其要素的组成对于保障教练团队的凝聚力与运动队的服务质量具有深刻意义。
- 陈文佳?李萍?朱学强(72)中国男子跳远比赛成绩发展态势研究
通过数理统计法等对2005至2016年中国和世界男子跳远项目年度前8名成绩、年度成绩均值、年度最好成绩、年度成绩的离散度等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结论:2005年以后,中国男子跳远项目成绩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与世界男子跳远成绩差距逐渐缩小;相比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中国运动员取得个人最佳成绩年龄阶段偏早,运动职业生涯较短;中国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国内赛场中的表现优于国际赛场;年度比赛成绩的稳定性较差。建议:高度重视国际赛事的备战规划和安排;遵循青少年训练的发展规律,完善训练过程的科学监控手段和保障措施;加强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积极引导和促进田径跳跃类项目在校园的开展。
- 何文捷?王泽峰(77)里约奥运会日本奖牌分布特征研究
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探析里约奥运会日本的竞技实力。结果发现,里约奥运会日本所获得的12枚金牌主要来自柔道、摔跤、体操和游泳四大传统优势项目,传统优势项目和非传统优势项目竞技水平共同提升,获得41枚奖牌,创历史新高;田径、羽毛球、乒乓球、花样游泳等项目发展仅次于传统优势项目;日本在柔道、摔跤、体操、游泳、花样游泳和乒乓球等项目上已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年轻选手获得一半以上的奖牌数,在2020年将会更具夺牌实力。针对日本与我国奖牌竞争的新形势等,建议在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的战略部署中采取相应对策。
- 张楠?刘卫军(82)第20-23届世界空手道锦标赛奖牌分布特征及启示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第20-23届世界空手道锦标赛奖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日本、法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委内瑞拉型拳优势突出,法国组手实力强劲;亚欧占据世界主导地位,不同区域发展速度不均衡,强弱分明,奖牌归属集中;中国队整体实力下滑明显,男子与世界高水平相差较多,女子组手中小级别或存在突破口。建议:中国队需健全培养机制,普及空手道运动,加强与世界强队的交流,突出自身优势,并注重对男子运动员的培养。
- 陈栋?周红妹?李博,等(87)英格兰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解读及启示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对比分析法等,对英格兰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校足球、社区俱乐部、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进行分析,归纳出其特征:多维度支撑,相互衔接;足球是发展手段,而非目的;训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分界明确,权责明晰;注重足球文化建设。建议我国加强足球文化建设;基于主体对象,明确主管方责任;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重视培养的科学性。
- ·体育经济学·
- 谌莉?王雪莉?郑成雯,等(93)奥运会市场开发中行业与赞助可能性的关联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筛选出行业与奥运会赞助关联的因素,构建行业赞助关联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量表,并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行业参与动机和行业赞助能力是行业与奥运会赞助之间关联的主要因素;行业与奥运会赞助关联度的评估量表可以作为奥运会市场开发中评估和筛选赞助企业的工具;在体育赞助活动中对各行业的深度研究颇有价值。建议:奥组委在赞助企业的筛选和评估中,可以将行业评估与企业赞助模型结合使用,提高评估的准确度,促进市场开发工作更有效,呈现多赢局面。
- 何培育?蒋启蒙(99)体育赛事网络转播商业模式与版权保护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体育赛事网络转播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分析赛事转播行为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结论:如将体育赛事节目认定为录像制品,会存在权利范围过小而不利于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问题,同时,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广播组织者权又无法规制体育赛事节目网络转播行为。建议:明晰体育赛事节目的作品属性,扩大解释广播组织者转播权,明确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地位。
- 钟大勇?黄河?吴健(104)我国体育赛事IP价值提升路径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法等,在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探析我国体育赛事IP价值的提升路径,为我国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借鉴。主要结论:体育赛事IP在整个体育赛事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价值地位;与国际体育赛事相比较,我国体育赛事IP还存在价值低、盈利难、价值链不完善等诸多困境。建议:我国体育赛事需要不断强化IP建设,培育赛事品牌;加快赛事立法,加强赛事版权保护;凝聚粉丝情感,培养赛事忠实消费群体;围绕赛事IP开发、完善赛事IP价值链。
- 王丰?唐曼(109)我国足球场地发展现状与对策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足球场地设施的现状、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足球场地数量较少、类型单一,多数由教育系统管理;投资渠道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自主经营模式为主;我国多数足球场地不对外开放,接待能力不强。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建设足球场地,采用多种融资模式筹措场地建设资金;城市建立区域培训中心模式,开发多功能体育场馆;加强我国足球场地建设和施工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国家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建立“互联网+场馆开放”模式,提高场馆接待水平。
- 彭迪?连洪业?张亚荣(115)基于钻石模型的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探析
运用数据分析法等,以钻石模型对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进行分析。结论: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高级生存要素发展较差;客源需求亟待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单一,产品创新不足,存在重复建设与内部竞争现象;体育产业品牌少、精品少、竞争力不强等。建议:抓住历史机遇,集中优势资源,差异化培育精品品牌,多渠道开展宣传,提高客源吸引力;创新体育旅游产品,延伸产品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投资、税收政策,扶植民间资本参与,促进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 叶晨曦(120)河南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法对河南省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种新的产业演化模式,是在社会分工、节约交易成本、体育旅游经济发展一体化以及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三种融合模式中,渗透交叉融合模式目前在河南省采用较多,但属于融合程度较浅的模式,无法推动业态裂变,延伸式融合模式和重组型融合模式在河南省运用较少,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 曾锡银?宋昱?赵翠焕(124)上海自贸区试点发行赛马彩票的可行性分析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介绍国外及中国香港地区赛马运动及赛马彩票的发展,对上海自贸区试点发行赛马彩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主要结论:上海自贸区特殊的历史条件、现行彩票政策、负面清单的调减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对试点发行赛马彩票产生促进作用;上海自贸区应审时度势,依靠其城市功能优势和区域特色,努力在自贸区优惠政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力争成为国内首个发行赛马彩票的试点。
- ·体育教育学·
- 李俊峰?王华倬?夏贵霞(129)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发展对策。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的直接制约因素有社会服务观念有所偏差、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等,间接制约因素有科研水平不高、办学自主权受制约等,深层次因素有学科建设水平较低、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建议:端正社会服务职能观念,建立社会服务动力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建立校内学科评价机制,成立社会服务专职部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等;做好社会服务职能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
- 杨雅晰?丁明露?刘昕(13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学校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进行反思,并对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探讨学校体育发展路径,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应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完善学校体育内容体系;构建以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为主的多元化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资源配置体系;打破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行业壁垒,整合资源,为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服务。
- 张朋?阿英嘎(139)学校体育中弱势群体补救教学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概念、现象、病理、本源和对策五个方面探讨学校体育运动弱势群体的补救教学行为。主要结论:体育教学补救过程包括补救对象筛选(教师和受众)、课程安排、教学实施、管理与评价四个阶段;补救人群涵盖残障、疾病、运动能力差、体型各异、教育弃儿和社会性弱势群;其筛选方式有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测验、课堂观察、教学经验鉴别、心理问卷诊断、体质健康监测、认知测验等;从落实学校体育教育起点公平、推动过程公平和实现结果公平三阶段,可有效阻止非必要体育补救教学的发生。
- 潘晓波?陈媛媛(145)“三生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三生教育”入手,发掘“三生教育”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将“三生教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提出通过专题式、渗透式的方法以“三生教育”理念重塑高校体育教学,多维度建设课外体育活动、优化体育文化环境,以期能够充分展现“三生教育”的价值,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改革,改善大学生现今生命、生存、生活状态,为国家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 刘晖(150)“教授”与“习得”——缄默知识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困境的解蔽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从缄默知识研究视角,对体育教学中“教授”与“习得”的困境表现和困境主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体育教学中对缄默知识的忽略是教与学不对称、难以整合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缄默知识的获得方式来解蔽“教授”与“习得”的困境,在体育教学中建构利于顿悟发展的教学场景、缩编延时创设学徒制学习情境、营造隐性学习及非正式体育学习氛围。
- 苏莉?邓星华?姜令颂(155)我国校园足球回归教育本真的理性思考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我国校园足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回归教育本真的路径。主要结论: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激进式”的极端走向、“金牌至上”的功利化倾向、教育主体的“精英化”趋势以及优势体育项目让位等极化现象。校园足球隶属于现代教育和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其核心应当是教育,回归教育本真是我国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主旋律。建议:去功利化,还原校园足球本质属性;秉持“热度”与“适度”相协调的发展理念;突出校园足球文化的塑造功能,引领我国校园足球回归“教育”本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 梁勤超?陈波?李源(160)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演进历程、培养格局、培养特性与发展路径等维度对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经历了从部属师范院校到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历程,目前呈现出部属师范院校引领、地方师范院校跟进、专业体育院校缺位的发展格局。建议: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的培养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分层培养;引入专业体育院校,扩大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单位;供需匹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体育免费师范生;完善职后教育,促进体育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
- 刘雪凯?张国艳(165)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改革与实现策略
运用调查法等,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体育能力市场需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高职体育课程目标与实现策略。主要结论:市场导向下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改革方向为准确把脉市场脉络,以“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原则培养具有体育应用能力的人才;实现市场导向下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需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培养“全面型”教师,围绕课程目标加强教材建设。建议:遵循市场规律,自觉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高职体育课程目标。
- 韩志芳?孙斌?刘明(169)美、俄、德、日四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特点与启示
运用对比分析法等,对美国春田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体育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和日本体育大学四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分析,借鉴其经验与教育理念,为推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国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在强调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选择性地借鉴;但“重学科轻术科”的做法不符合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现状,不宜盲目效仿。
- ·体育史学·
- 宛霞?邢淑英(174)宋代蹴鞠运动对中国现代足球的启示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宋代蹴鞠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主要启示:“齐云社”的自我管理启示中国足协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宋代的举国蹴鞠启示我国迅速提高足球人口基数;宋代蹴鞠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启示我国足球社会化。建议:深化足球管理体制改革,成立新的赛事管理机构;加强足球联赛制度改革,创新业余联赛和青少年联赛制度;普及和发展大众化足球,扩大大众参与度。
- 张文蒙?吴维铭(179)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齐声“呐喊”
——纪念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发表一百周年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之研究》和《学校体育之研究》的体育思想加以提炼。研究发现:文章揭露了当时体育界存在的弊端,介绍了科学的锻炼方法;倡导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饱含辩证的哲学思想;初步探究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的异同,指明了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具有宝贵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建议:发掘前人的优秀体育思想,结合当前实际,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 武超?王晓珑?闫平(184)陈鹤琴“活教育”体育观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陈鹤琴“活教育”体育观。结论:该体育观是一元论的,强调身体与精神的融合与一致;是全面科学的,培养儿童健全体格和道德,做现代中国人;设置“儿童健康活动”课程,从“大自然、大社会”中选取教材;依据学生程度和年龄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共同建构运动经验。启示:重视体育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重视儿童心理的研究,夯实儿童中心论;强化学校体育环境和设施,落实儿童健康第一思想;重视女子体育,确保女学生的体育参与权利。
- 陈桂香?冉令华(189)美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变迁及启示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梳理美国一百多年来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并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主要结论:美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起步于医学,在转向教育学后经历了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历程。建议: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增强主动服务社会的精神;借助其他学科的成果发展交叉学科,促进课程的科学化;加强课程的通识性与实践性,以培养教学实践型人才。
- ·其他体育研究·
- 赵明元?辛松和(193)体育学研究中引入互联网田野调查的意义、问题及其规避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学研究中引入互联网田野调查法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引入互联网田野调查法可以降低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度、便于寻找目标群体、有利于深入探讨私密话题以及降低前见的影响等;但引入该方法会在研究伦理、研究效度以及访谈对象中止研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因而需要体育学研究者采取一定的规避策略。
- 闫玉峰?张玲燕?马春银(198)“神曲”模式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功能,对“神曲”模式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进行研究。结论:“神曲”背后体育、音乐与人体运动有发展性、必然性和美学性联系,音乐在体育运动中具有分泌神经兴奋递质、激发有益情绪、减缓疲劳产生、稳定运动成绩等功能。建议:要根据音乐节奏创编运动动作,合理选择与剪辑伴奏音乐,借用“神曲”模式引导群众、学校体育改革。
- 杨远成(203)音乐在特殊群体参与全民健身中的运用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音乐在特殊群体参与体育运动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特殊群体的身体特殊性、精神特殊性与认知能力的不足等,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各方面兴趣的发展。建议:根据不同的特殊群体类型,选用针对性的音乐,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音乐的不同功能,培育特殊群体的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
- (Inside back cover)English Contents of Sports Culture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