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图片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竹铃球

2020-02-21 13:10 中国体育博物馆

  竹铃球是我国武陵山区土家山寨的一项民间体育健身项目,历史悠久,简单易行。相传土家先民们为了劳动果实的归属而发生争执,谁都想把最先发现的果实装进自己的背篓里,为了和平生息,解决争端,每到丰收的季节里,就有了背着背篓争抢麦球的场景,这就是土家竹铃球的前身。

  竹铃球场地为一块长30米(边线)、宽15米(端线)的长方形平地,场地线条均为0.05米宽的实线。以端线的中心点为圆心,分别以1.5米为半径各画一个圆圈。再分别以两端的中心点为圆心,以6米、7.5米为半径,分别各画两弧线,弧线两端与端线相接。以6米为半径的弧线段(称禁区线)与端线和在端线内的接球弧线所构成的扇形区间称禁区,以7.5米为半径画的弧线称限制线,以两边线的中点连线的中点为圆心,以1.5米为半径画一圆圈,称中圈。

  

图片来源:唐雪梅.土家竹铃球[J].中国学校体育.2005(02):45.

  竹铃球由竹条编成,直径10-20厘米,重300余克,内装响铃,表面光滑无毛刺。移动球筐是两个竹篾编织的背篼,背篼上口直径为30厘米,高不低于45厘米,背系上端在背口下30厘米。

  竹铃球比赛男子组规定分数30分,女子组25分,混合组27分。每队队员10人,上场比赛队员3-7人,其中1名为接球员。比赛开始时,双方各指定一名队员在中圈单膝着地争球,裁判鸣哨抛球,争球队员将球拍出或跳起接住球再传出。比赛中双方队员可采用手传球或地滚球、地面运球等动作,设法使球进入本方接球圈内,以便接球员接球。比赛中,接球队员在接球区内用背篼接住传来的球,并使球稳定在背篼内,接住球得1分。比赛采用上下两局制,一方率先获得规定分数后,结束一局。第二局交换场地比赛,仍有一方率先获得规定分数后,结束一局,以上下两局分数之和判定胜负。总分多者为获胜,若分数相等就加赛一局。

  有文字记载的竹铃球起源于南宋,清人吴锡麒《杂永钞》云:“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蔑蛋、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街,以博众之笑。”这里就提到了打蔑蛋(也就是现在的竹铃球)。笛声一响,竹球滚滚,铃声铿锵,人声鼎沸,一派勃勃生机,令人振奋,令人鼓舞。土家先民将竹铃球比赛视为一种教育手段,教人们从中学会竞争、进取、合作。经过不断地交流融合,集健身、娱乐、教育为一体的“竹铃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竹铃球以其独特的魅力飞出山寨,进入学校,走向全国,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在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的今天,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竹铃球”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民族价值意义。(本文转载自“体育历史与文化”微信公众号)

  参考文献:

  唐雪梅.土家竹铃球[J].中国学校体育.2005(02):45.

  吴前正,饶钦节. 土家竹铃球发展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6(98):101-102.

  徐吉军,方建新.中国民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何家驹. 土家竹铃球传承与发展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