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外交 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体育对外交往。“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和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体育人,同时也借助体育的舞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追求建立和平与美好世界的愿望。体育早已成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窗口,为我国和平外交与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71年至1972年,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融化了“冰封”多年的中美关系,也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期盼。图为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友谊比赛。

1977年9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勋爵与国家体委主任王猛在北京进行了会谈。

新中国为50多个国家援建了近百座体育场馆设施。图为中国援建的乌干达马德拉体育场和喀麦隆雅温得多功能体育馆。

The PRC helped more than 50 countries to build nearly 100 stadiums. In the picture are the Madeira Stadium in Uganda and Yaounde Multifunctional Gymnasium in Cameroon that China helped to build.

为表彰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体育建筑的突出贡献,1986年,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杯”授予中国奥委会。图为中国奥委会主席李梦华接受“奥林匹克杯”。

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体育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要援外内容之一。几十年来,中国向100多个国家派出了2500多名教练员,支持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体育运动。

1990年亚运会,观众为海峡两岸足球队加油。

2009年4月23日,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会见来访的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一行。

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2014年3月,国家主席必威体育来到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足球场,亲切看望在德国训练的来自陕西志丹县的少年足球运动员,并现场观看了中德两支足球队的比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历任国际奥委会委员。
自左至右:李玲蔚、杨扬、于再清、吕圣荣、何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