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图片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珍珠球

2020-03-02 13:35 体育历史与文化

  珍珠球运动最早起源于古代满族人传统的生产劳动采珍珠,是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珍珠,满语称作“尼楚赫”, 满族人把珍珠当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征。珍珠球原名采珍珠,在我国满族不同聚居区有不同的叫法,在北京称“采珍珠”,在辽宁省称为“投空手”,在山东省称“打司令”。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男女青年,在狩猎、打鱼、采取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的珍珠,竞相往渔网中投,投中越多者,预示着未来出海中将会采集更多的珍珠。同时,为了表示出海打鱼者与风浪搏斗的艰险,人们手拿与蛤蚌躯壳相似的拍子来模仿蛤蚌开着的躯壳,顽强防备着珍珠不被采集者摘走,于是一种攻防兼备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这样诞生了。

  

图片来源:roll.sohu.com/20110917/n319683303.shtml

  珍珠球场地长28米、宽15米,场地以中心线为准,划分出水区、限制区、封锁区、隔离区和得分区。每场比赛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7人。比赛分上、下半场,每半场各15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场地中央的内场区(即水区)是运动员相互争夺珍珠球的区域,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方可以将珍珠球向区域内任何方向传、运、投或滚动等,目的是力争让手持抄网、站在得分区内的本方队员网住珍珠球。双方各有2名手持球拍的队员,分别站在两侧的封锁区(即蛤蚌区),用球拍封、挡、夹、按由水区投过来的珍珠球,以阻止对方得分并尽力完成攻守转换。两侧的得分区(即船区)内双方各有1名队员,其任务是尽力用网兜抄到从水区投过来的球得分,每抄中一球等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

  珍珠球运动的比赛器材包括球、球拍和抄网。为体现珍珠球运动来源于生产的历史渊源,珍珠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表面为珍珠白色;珍珠球内部装有球胆。球拍(蛤蚌)为椭圆形,用韧性塑料或木板制成。抄网是持抄网队员为捞住珍珠球而使用的比赛器材。抄网兜口为圆形,兜口内径25厘米。

  珍珠球运动作为满族民间游戏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满族先世女真人曾在牡丹江里采珍珠,在满族人民群众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采珍珠的传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以模仿采珍珠生产活动为内容的儿童游戏和体育活动。珍珠球运动场地器材简单,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趣味性、娱乐性、观赏性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至今,在一些满族聚集的村屯,仍有开展这项体育活动的习惯。辽宁省丹东市群体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70、80年代最终使它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1984年由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进一步挖掘整理,经过不断演化,1991年被列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参考文献:

  吴建逊.试论珍珠球的发展及特点[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04):64-65.

  钟红燕.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的历史演变与当代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01):118-121.

  胡良玉.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的传承和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3,(05):91-94.

  赵忠伟主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49.

  编辑:体育文化发展

  中心 刘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