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图片

首页 >> 新闻中心 >> 奥林匹克新闻 -> 正文

奥运心声的律动——记首批奥运推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

2004-01-31 14:15

 “东方燃起庄严的圣火,北京又写入新的史册。整个世界的激情这里聚合,进入一个创造奇迹的时刻……”歌曲《人类竞赛》激昂的旋律回荡在中国戏曲学院宽敞的剧院礼堂。2003年末的冬夜,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首批推荐歌曲在这里正式发布。舞台上,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着热情,驱走了礼堂中的寒意;绚丽的灯光映照着人们激动而兴奋的脸庞。经过8个月的征集和评选,首批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推荐歌曲就要在这里从幕后走到台前,接受世人的检验。

  自1958年《奥林匹克圣歌》被确定为奥运会会歌以来,歌曲这种最通用,最易为人所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就和奥运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除了采用奥运会会歌之外,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还会创作各自的奥运主题歌曲,展现历届奥运会的不同特点。这也成为主办国、主办城市推广该届奥运会核心理念以及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就是其中典范。开(闭)幕仪式上,伴随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奥运会歌和奥运主题歌曲响彻长空的时刻,已成为奥运会永恒的风景。

  为了使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歌曲能够更好地体现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体现中国文化底蕴与奥运精神的完美融合,北京奥组委于2003年起即展开奥运歌曲的创作征集工作,以期产生世界传唱的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而2003年底发布的,就是该年度的奥运主题歌曲推荐作品。

  随着晚会的进行,2003年度的7首奥运推荐歌曲逐一亮相,它们是:杨长明、李黎作词、陈大明作曲的《让梦都甜蜜》;文海云作词、作曲的《为和平相聚》;何岩作词、作曲的《心灵的约会》;丛欣竹、杨涌作词、丛欣竹作曲的《人类竞赛》;陈道斌作词、栾凯作曲的《走进东方的梦》;何岩作词、作曲的《传递》;天明作词、郝维亚作曲的《相聚北京》。冯瑞丽、赵登峰、满江、韩磊等歌手为观众现场演绎了这些歌曲。

  从词曲创作到投稿参评,从配器演唱到修改录制,每一首奥运推荐歌曲凝聚着作者、评委和演唱者的心血,记录着他们期盼奥运、参与奥运的心路历程。

  业余作者乘火车连夜送来作品

  在2003年4月10日,由北京奥组委授权,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北京音乐广播共同组建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歌曲征集评选办公室(简称征歌办),专门负责奥运歌曲的征集。征歌办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全社会发出征集奥运歌曲的公告。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孙维佳表示,奥组委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社会性的活动促创作,搭平台,使关心北京,关心奥运的人们都能参与其中,从而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因此,只要是热爱奥运的人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原创作品来参与征集活动。

  就在公告发出的第二天,也就是2003年4月16日,征歌办就惊喜地接待了第一位送来自己作品的作者:一位山东的小学音乐教师连夜坐着火车把自己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创作的歌曲送到了北京。2003年北京的四月、五月,正是非典病魔肆虐的时候。但是,面对全国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的热情,工作人员一刻也没有退缩,他们每天坚守在征歌办公室,处理无数的咨询电话和信件,接待怀揣着凝聚自己心血和奥运梦想的作品来到北京的作者。

  9月初,在京各大唱片公司代表以及知名的作词作曲者等近百位专业音乐制作人参加了奥组委和北京音乐广播举办的奥运歌曲创作研讨会。会上,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同志讲解了奥运精神,鼓励大家积极进行奥运歌曲的创作。研讨会结束后,奥运歌曲的创作活动形成了第一个小高潮,专业音乐者和音乐爱好者迅速投入了让自己创作的歌曲唱响北京奥运会之梦的努力中。

  截止到2003年10月23日下午17时,征歌办共收到全国各地群众来信共计744封,电子邮件75封。其中,有效作品305首。合格作品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征歌办副主任张文祚感慨道:“国外一些国家的奥运歌曲征集是在小范围内或者直接与著名作者委托进行创作的作品,比如汉城奥运会的‘手拉手’。而目前北京奥运会的歌曲征集则是一场群众广为参与的活动,在305首有效作品中,由业余作者创作的有269首,占88%”。

  本次歌曲征集活动的评委之一、著名作曲家羊鸣激动地表示,奥运歌曲征集在2003年开头开得很好,能够参与奥运歌曲征集是音乐人艺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而广泛的歌曲征集也是对奥运会,对中国音乐界的总动员。

  数十位专家逐一审听,七首推荐歌曲脱颖而出

  征集活动日益深入人心,预选工作也随之开始进行。10月底,征歌办组织专业人员对305首有效作品进行了预选,选出进入初评的入选作品88件。最后,根据计票结果,产生2票以上作品32件进入复评。

  2003年11月7日,由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空政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主席闫肃等12人组成的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复评(终评)专家委员会,对进入复评的32首作品进行逐项审听。专家们仔细认真的评听了每件作品,并对争议作品进行了专项讨论。整个评选过程历经5个小时,最后选定7首作品为专家评选委员会推荐作品。

  阎肃先生后来回忆道:“评委会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制作的专家,在评委的安排上以中、青年评委居多,同时也照顾到了各个层次。评委们对评选工作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进入复评的歌曲提出了详细的意见和评价,对最后选出的7首歌曲更是一再审听并逐一提出了制作和修改意见” 。

  11月,入围作品进行了重新编曲和录制。负责奥运推荐歌曲录制的北京音乐广播聘请薛瑞光、卞留念、陈翔宇等知名音乐人为作品编曲,再经过冯瑞丽、赵登峰、满江、韩磊等知名歌手的演绎,首批奥运推荐歌曲终于“包装”完毕。

  亲历北京两次申奥学生作者和独中两元的小镇作者

  闫肃等音乐界的专家对本年度入选的7首推荐歌曲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认为,这些歌曲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热情,一种激情,一种民族豪情和一份真情。每首歌都有独特的角度,既洋溢着民族特色,又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北京音乐广播负责人邵军则特别指出,年轻的词曲作者的歌曲在入选歌曲中占了绝大部分,入围作品的作者基本都在二、三十岁左右,歌曲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在03年度奥运推荐歌曲的评选中,“年轻”是词曲作者体现出的最突出的一点。年轻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创新,意味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意味着勇往直前的拼劲和闯劲,而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和“新北京、新奥运”的主题所提倡、所要求的。

  24岁的丛欣竹是推荐歌曲《人类竞赛》的词曲作者。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一员,她曾亲历了北京两次申奥的过程,这些或欢喜或悲伤的回忆至今还让她热泪盈眶,也成为了激励她创作奥运主题歌曲的精神动力。丛欣竹虽然年轻,但在体育歌曲创作方面却有着比很多人都要丰富的经历,2001年为北京申奥创作歌曲《新北京新奥运》,2002年她为冬奥会创作歌曲《金银的梦》,同年底又为运动员龚志超创作歌曲《美丽的超越》。在本次奥运主题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她专门搜集了历届奥运会歌曲的资料进行研究,还请来了著名音乐人喜多郎为作品编曲。丛欣竹说,能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她最大的愿望,她将为实现这个愿望继续努力。

  25岁的词曲作者何岩来自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一个小镇。和丛欣竹不一样的是,何岩此前并没有太多创作体育歌曲的经验,他参加歌曲征集的原因就是自己对音乐、运动的喜爱和对奥运会的向往。在短短的5个月之内,在资金和专业器材都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何岩共创作出5首作品参加征集,最后他的两首作品《心灵的约会》和《传递》双双入选。“我真的觉得很意外,也非常自豪,我没有想到自己能有两首作品入选”,谈到自己的成功,何岩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他还说:“奥运会给了中国展示自己文化的机会,作为一个音乐人,能把自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领悟、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奥运主题歌曲表达出来,实在令人激动。”

  序曲没有休止符

  2003年首批奥运主题歌曲征集评选活动的圆满结束,为2008年奥运主题歌曲的评选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开端。首批奥运推荐歌曲诞生以后,相关的各种推广活动也会随之展开。今年初,这些作品将陆续通过北京音乐广播《中国歌曲排行榜》、《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流行也精彩》、《在流行》、《我为歌狂》等栏目播出,北京音乐广播还将组织“您最喜爱的奥运歌曲”评选活动,在多个栏目及(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的20家省市音乐广播联播的栏目中,滚动播出首批推荐作品。

  北京奥组委表示,奥运歌曲征集活动将从2003年延续至2007年,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的奥运主题歌曲征集活动也会做出相应调整:作品形式会更加多样化,可能会增加器乐作品,交响乐作品甚至音乐剧作品;创作上也希望词曲作者能考虑更多的音乐元素,包括摇滚乐、校园音乐等;另外,奥组委可能会加强对词曲作者的奥林匹克相关知识的教育,也有可能增加国际评委。

  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说:“经过2003首批奥运推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全国音乐人参与奥运歌曲创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些有激情、有才华的年轻词曲作者崭露头角。我们相信,有全国音乐人的广泛参与,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会给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复,为2008年奥运会奉献出既具有艺术性、国际性,又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艺术精品”。

 
 

 

 

相关新闻